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大地春回,阳气上升。医疗气象学研究表明,春季是气温气压气流等气象要素变化最为无常的季节,若不注意保健、保暖,易患上许多流行性疾病。所以,中医认为春天养好生,防好病,一年四季身体好。那么,春季养生防病有什么讲究呢?
春三月,乍暖寒,生阳气,捂为安;春日暖,万物生,清内毒,重养肝;春光好,风邪重,易患病,早防犯;舒情志,增辛甘,适运动,足睡眠。
早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就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而寒变,奉长者少。”春天万物复苏,应该早睡早起,披散头发,解开衣带,使形体舒缓,放宽步子,在庭院中漫步缓行,使精神愉快,身体健康。胸怀开畅,保持万物的生机。不要滥行杀伐,多施与,少敛夺,多奖励,少惩罚,这是适应春季的时令,保养生发之气的方法。
居室每天中午要开窗通风,被褥和衣服要保持干燥透气,春季多穿纯棉的宽松衣服,可避免发生湿疹。另外,不要选择潮湿的地方进行锻炼,运动出汗后要及时擦干。
春天饮食应“省酸增甘”,因春天本来肝阳上亢,若再吃酸性食物,易导致肝气过于旺盛,而肝旺容易损伤脾胃,所以,春季饮食忌酸。酸性食物有羊肉、狗肉、鹌鹑、炒花生、炒瓜子、海鱼、虾、螃蟹等。宜食用甘温补脾之品,可多吃山药、春笋、菠菜、大枣、韭菜等。也可用山药和薏米各30克、小米75克、莲子25克、大枣10枚共煮成粥,加少许白糖当主食长期食用。
春季气候忽冷忽热,要遵循“春捂”之说,不宜马上脱下棉衣,换装时应遵循“下厚上薄”的原则,先把上衣减掉一些,裤子可晚一些减,下身宁热勿冷,以助养阳气。特别是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老年人、有痛经史的年轻女性,初春时要尽量使身体“不冻不寒”。
春天自然界阳气开始升发,人体应该借助这一自然特点,重点养阳,养阳的关键是“动”,切忌“静”,人们应积极到室外锻炼,但是老人春练不要太早,应在太阳升起后外出锻炼,锻炼前应喝些热水、牛奶、蛋汤等热汤饮,同时运动要舒缓。
春季是肝阳亢盛之时,情绪易急躁,要做到心胸开阔,身心和谐。心情抑郁会导致肝气郁滞,也使免疫力下降,容易引发精神病、肝病、心脑血管疾病等。
老人本来阳气相对不足,而春天是养阳的大好时机,如情欲妄动而房事较频,会耗气伤精,进一步损伤阳气,因此人们特别是老年人在春天应适当节制性欲。
春季从立春开始,历经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共六个节气,止于立夏前一天,春季阳气生发、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生机盎然,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春天也是“百草发芽,百病发作”的季节。因此也是药注重养生的重要季节。春季养生,就是指在春天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春季养生医事活动。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
因此,切莫错过春天养阳这一大好时机。人体的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天上没有太阳,地上就没有生命;人若没有阳气,生命就会停止。
人体阳气有三大作用:一是生化作用,人体靠阳气生化气血、精血津液。二是宣化作用,人体的气血、津液主要精微要靠阳气输送、散布。三是卫外作用,阳气有防御和卫外作用。就是说,阳气是五脏的动力,也是生命的火种,阳气产生功能,人无时无刻都不能没有阳气。没有阳气,阴精就不能产生,生命就会停止,所以我们必须注重养阳气。尤其是阳虚的人春天更应抓住时机养阳。
中医认为人体的功能减弱基本上是阳虚,生命活动是阴阳的运动,具体是阳气和阴精(包括精、血、津、液)的相互作用。阳气和阴精都很重要,它们不断地保持着阴阳的动态平衡。春天养阳就是借助春天大自然的阳气协调我们的阴阳平衡。阳虚,就是人体的阳气虚弱。阳偏衰,人体的功能就会减弱,就会热量不足,人就会怕冷,手足发凉,疲劳乏力,甚至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脉弱无力,舌淡苔白,此时就应该补阳。
因此春天是养阳的大好时机。一年之中,春天是养阳的大好时机,所谓“春夏养阳”。春夏是阳长阴消阶段,秋冬是阴长阳消时期,顺应自然界阴阳气化规律,春夏就应养阳,为的是得天之助,把天上的阳气为我所用,以补我们自身阳气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