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排毒清肠”导致结肠变黑(2)

发布时间:2021-10-04   来源:网络整理    
字号:

  蒽醌类泻药,曾经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泻药,而如今靠谱点的医生都已经弃之不用。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在安全性方面有争议。蒽醌会导致结肠黑变病,黑变病是否会转化成肠癌?医学界对此有争议。一种观点比较激进,认为结肠黑变病是一种癌前病变,有癌变的可能,理由是结肠黑变病患者做结肠镜更容易发现腺瘤,而腺瘤大多会进展为腺癌。国内外有医学文献指出,大肠癌切除标本中4.8%~5.9%伴有结肠黑变病,另外,结肠黑变病易伴发息肉,这样癌变的风险就会升高。另一种观点比较保守,目前尚未有研究证明结肠黑变病和肠癌有直接的关系,也并不能简单地说这就是癌前病变。

  医学界认为,结肠黑变病是一种可逆性的疾病。如果能及时停用蒽醌类泻剂,在1~2年大多数患者的黑变病可以逐渐消退,无需特殊治疗。但如果不加以重视,继续滥用泻药,一旦病变持续发展下去,就会增加患结肠癌的风险。

  “很多人是被变黑的肠子给吓住了,其实肠子变黑不是最可怕的。与其担忧结肠变黑或癌变,不如关注滥用泻剂对于肠功能和肠动力的损害,这才是不可逆的。”专家说,蒽醌类药物是通过刺激肠道上皮细胞的主动分泌和刺激肠道的蠕动来实现导泻的。长时间依赖蒽醌刺激的肠道,自身的排便反射就弱了,肠道松弛,没有张力,感受不到肠内的压力变化,也就没有便意。因此,长期依赖这种刺激性泻药的便秘患者,便秘只会越来越严重。曾有医院对顽固性便秘的患者做过统计,其中70%的患者都是因为滥用泻剂无效前来就诊的。

  蒽醌类泻药,除了导致结肠黑变病和加重便秘,还有不为人知的肝毒性和肾毒性,危害肝脏、肾脏。

  因此,蒽醌类泻药的应用越来越少,主要限于外科手术、影像学检查需要短期内清洁肠道,或者是确诊结肠癌的患者使用(反正已经癌变)。殊不知,众多爱美人士为了减肥、排毒,听信厂商的忽悠,竟大肆吃着已经被淘汰的泻药!

  写作至此,记者不得不批判一下相关部门。国家药监局2010年1月5日专门下发通知,对以芦荟、大黄、何首乌、决明子等含蒽醌类成分为原料的保健食品提出要求:“产品说明书注意事项增加‘食用本品后如出现腹泻,请立即停止食用’。”众所周知,蒽醌类泻药本就是致泻的,这就陷入可笑的逻辑:吃了含蒽醌的保健食品必然腹泻——出现腹泻立即停用——那这些保健食品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快给你的肠子洗洗澡吧”、“排出毒素,一身轻松”……这些耳熟能详的广告语,都在大肆宣传“宿便”、“排毒”等伪科学概念。

  不论是西医还是中医,都没有“宿便”这个医学术语,医学上只有“便秘”的说法。记者看到,在“碧生源常润茶”官方网站上却写道:“(宿便)最多可积存高达6.5公斤。”果壳网“谣言粉碎机”曾专门对“宿便”概念进行了粉碎。

  专家解释说,6公斤多的大便在肠子中,会导致肠壁向大脑报告需要排便,除非是故意憋着,否则早就排泄出去了。即便是便秘患者,也只是排便困难,却不可能在体内积累大量粪便。

  只要一天没去厕所,许多人就开始担心宿便的问题。因为在一些广告宣传上,宿便可以引发痘痘问题、带来口腔异味,让你小腹变大,甚至可能增加患肠癌的风险。而这一切的原理,就是因为“宿便停留在肠道内,被肠道再吸收,导致毒素进入人体循环,结果祸及全身”。

  专家指出,首先,大家得弄清楚什么是便秘。只要你的排便频率在“一天三次”和“三天一次”之间,就属于正常范围。只有超过“三天一次”才考虑诊断为

  便秘,正常人1天1次或者2天1次排便,对于健康并没有太大的影响。“每天都应该排便”或“每天不排便就会积累毒素”等说法,其实都是不科学的。

  而所谓的“排毒”,和“宿便”一样,是商家制造出来的噱头。在现代医学中,并没有“排毒”这个概念。所谓排毒,大致相当于机体排出新陈代谢废物的生理过程,人体拥有一套有效的排泄系统,包括肝、肾、肺、皮肤、胃肠道,对大多数人而言,只要这套系统运行正常,就足以将体内所有的毒素排出,并不需要刻意去“排毒”。可以说,人体自会“排毒”,何必多此一举?

图说天下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