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头发要吃何首乌、肾虚要进补枸杞、补血就要多吃当归……老百姓的养生食谱上,总有各种各样的中药材。电视台热播的养生节目、网络社交媒体疯转的养生秘诀,被很多人奉为“金科玉律”。(9月8日《新华网》)
食疗和药膳,都是古已有之的中医养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如今在医疗和保健行业中使用甚广。特别是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极大改善,越来越多的人转而关注自己的健康问题。中药养生,已经逐渐形成一种潮流。养生节目的火爆、摄生书籍的热销,以及保健品行业的风生水起,都是侧面烘托的最好例证。
中医养生原本是一种健体之道,借助于饮食达到调理身体、强壮体魄之目的。如今却有部分百姓走入滥用药材的误区,不恰当地服用中药,盲目追求食疗效果,反而对身体健康构成伤害。每逢秋冬,部分地区就有在食品中添加自种的草乌、附片等乌头碱类中药进补的传统。最近几年,因长期食用中药而出现中毒的事件屡屡出现。其中一个致命的因素就在于,他们总是固执地认为,中药药性平和、无任何毒副作用,以至于“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的观念根深蒂固。
其中老年群体受害比例较大,有些宁愿相信坊间游医开出的偏方,也不相信正规医院给出的药方。喝茶泡片西洋参,熬粥放把枸杞子,炖肉放点当归等,养生食谱上总有各种各样莫名其妙的中药材。有些电视台热播的养生节目、网络社交媒体疯转的养生秘诀、坊间“神医”的某些独家秘方,他们甚至奉为“金科玉律”长期食用。似乎在他们看来。“是药三分毒”的理念并不适用于中药范畴。正因如此,中药几乎成为药物滥用的“重灾区”。
药材如是当作“药”合时适量规范食用,自然有益于身体健康。可一旦当作食品,“天天吃顿顿吃”就未必可取了,中药也并非完全“无毒副作用”。临床上,就曾出现长期把中药材当食材吃而导致器官衰竭的病人。众所周知,何首乌是常用的中药材。2006年4月,英国MHRA发布何首乌肝损伤警告信息,报道了7例肝损伤。近年国内外文献报道有关何首乌肝损伤病例约150例,亦即说明,中药虽养生,也不可“贪食”。《黄帝内经》中说,饮食“勿使过之,伤其正也”。
中医很早就认识到食物不仅能营养,还能疗疾祛病。可各种药膳食疗理论发展延续到现在,仍有诸多未解之谜。而百姓并不得其中的精髓,不遵循食用法则的养生之道,很难说会对身体造成何种影响。特别是对于不会上网的群体,各种养生知识都是来源于“道听途说”,难以做出正确的甄别和判断。《黄帝内经》载有“凡欲诊病,必问饮食居处”,养生之道,也是因人施膳,因时施膳。放大来说,即便是懂得网络媒体,拥有信息来源的人,也未必就能厘清药材食疗的各种误区。哪些可以食用,哪些不宜食用,如何规范食用,恐怕绝大多数的人并不知晓。
可见,为中药更好地“正名”,已成为一项非常迫切的工作。因缺少统一的养生信息输出“口径”,人们往往难以厘清纷乱繁杂的信息,这就很难从根本上杜绝误食滥用药材的悲剧上演。一言以蔽之,食疗、药膳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否则不但无法起到养生的功效,反倒可能适得其反,对健康造成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