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胜新冠疫情 从“心”开始(健康直通车·第5站)
——北大第六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详解应对之道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是近日热议的话题,在铺天盖地疫情信息的“轰炸”下,有的人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恐惧、失眠、抑郁等心理问题。近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设立应对疫情心理援助热线的通知》,要求各地要在原有心理援助热线的基础上设立应对疫情心理援助热线,预防与减轻疫情所致的心理困扰,防范心理压力引发的极端事件。与此同时,全国多个机构、心理健康相关协会主动开设了心理热线。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在遇到重大的灾害性事件时,通常会出现不安、恐惧、惊慌等负性情绪反应,产生退缩和逃避等行为。会担心病毒感染会降临到自己或他人身上,会对家人不采取防护措施而感到委屈、伤心,会因为不知道疫情什么时候结束而焦虑,因为原先的生活、工作、社交节奏和计划被打乱、生活用品价格上涨等不稳定因素,感到烦躁、怄火、愤怒。
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黄薛冰。黄薛冰表示,面对疫情,群众和医护人员都需要专业的心理支持服务。在争取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同时,需要及时有序开展紧急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疏导工作,引导人们消除恐慌心态,同步做好心理防疫。
健康的心理
可以促进人体免疫力
记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不仅经受着躯体痛苦,而且有很大心理压力。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以及疾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患者不但面临生命危险,而且还担心与自己接触过的家人、朋友的安危,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对于每个患者来讲,这都是一场突如其来的人生危机。
从心理角度看,患者会有哪些表现?
黄薛冰:当身体遭受疾病时,保持健康的心理,这有助患者尽快从疾病中恢复。而当突然得知自己身患重病时,人们会出现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呢?首先是即刻反应,分为以下时期。
(1)心理休克期:发热、乏力、呼吸困难等。被确诊患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时,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茫然失措,不知该做什么,出现一些无目的、下意识的动作与行为;或出现不真实的感觉,觉得一切发生在梦中,自己是一个旁观者。此阶段持续数天或数周。
(2)心理冲突期:处于此期限,病人的特点是思维混乱,无法集中注意力,出现丧失感、无助感,感到绝望、抑郁、焦虑;仍不知如何面对现实,病前对今后所作的生活计划(如婚姻、家庭、工作、学业以及人际关系等)都被打乱;病人惶惶不可终日。这时候,病人会通过否认自己患病,怀疑医生的诊断来减轻心理反应。
(3)退让或重新适应期:在回避的基础上,患者不得不开始接受现实。改变原来的生活计划,开始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与行为来适应患病这一现实。
随着时间的推移,接受了患病现实,这时,患者的情绪反应变得突出。一般表现为以下几点。
1.行为幼稚,表现得像个小孩子,依赖他人,要求别人关心、照顾自己,生活被动。
2.主观感觉异常,对身体内部各器官的活动特别关注,有多种不适感觉。
3.情绪易波动,容易发怒,容易伤感,常因小事发火,事后又懊悔不已。
4.有焦虑、恐惧反应及抑郁情绪。
5.害怕孤独,特别思念亲人。
6.猜疑心加重,对医护人员察言观色,担心病情变化被隐瞒。
7.感到自卑。
以上反应大部分人都会出现,属于人们面对重大疾病时的自然反应。当然,每个患者病后的心理反应不尽相同,这与病前不同的性格有关。
一般开朗乐观的人反应程度轻,持续时间短;而悲观胆小的人反应较重。如果反应过于重,就会干扰其日常生活,造成失眠、食欲减退、懒动少语、甚至严重的抑郁,出现轻生观念等。这时,应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因为心理状态可以影响身体健康,健康的心理可促进人体免疫力,调动机体功能,在同样的治疗下,康复较快。作为患者,需要积极调整心理状态,减少不良情绪和行为。
学会五招
做好心理“自助”
记者:患者如何自我调适,以减轻心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