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反常兴奋。对那些下定决心采取极端行为——自杀——的抑郁患者来说,他们会从无精打采、行为迟缓变得充满能量。蒂娜·沃尔克博士说,这是因为他们在下定决心后有了解脱感,“因此如果注意到患者突然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定要高度重视。”
4.胃口改变。一些人心情压抑或焦虑不安时,会暴饮暴食,而重度抑郁患者正好相反。华盛顿特区认证内科医生约翰·怀特博士说:“抑郁症患者或许不想吃饭,因为他们不再对身体健康上心。”另外,不关注个人卫生也应引起注意。
5.过于敏感。博迪·邓洛普博士说,“一些抑郁症患者会有更多易激怒、不耐烦等表现,而不是情绪低落。”
6.悲观。蒂娜·沃尔克博士说,重症抑郁者脑海会充斥着死亡和其他阴暗内容,比如谈论“自己百年之后”会是什么样,还可能不计后果地冒险。
12-13岁成为抑郁高发期
与成年的抑郁症患者相比,青少年患者更易表现脾气暴躁、易激惹、自残自伤等行为。
广东省精神卫生研究所副所长许明智指出,12—13岁是一个抑郁高发期,可能跟“小升初”的压力有关。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孙黎教授专攻儿童精神科,她介绍自己观察到的“初二现象”:在经历过“小升初”大战之后,马上又要准备中考,累积的压力得不到释放,就容易出现抑郁和焦虑的问题。她在门诊看到很多初二的学生,女生居多,“挽起袖子,都是用刀片等利器刮的一道道伤痕。”
广州市惠爱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心身医学科主任何红波指出,青少年正处于神经系统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性格发育的重要阶段,接触的信息量巨大,面临的压力大,各种诱惑也特别多。“通常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与学习、情感、人际关系这三大环境因素相关,女孩比男孩更容易受到情绪困扰,伴有自杀冲动的比例也更高。”
何红波表示,抑郁症是脑部的一种疾病状态,跟长期的环境压力有关,比如换个学校,有的孩子适应不好,慢慢累积下来就可能诱发疾病。
“有研究发现,慢性压力对大脑而言是有损伤的,这种损伤用现有的医学检测如核磁共振并不能体现,但就好像大脑里的营养因子缺乏,不给花施肥,枝叶就慢慢枯萎了,大脑适应环境的能力会下降,也就是说神经可塑性在长期压力之下变弱了。”
因此,家长们首先要清楚,抑郁的发生有遗传因素,也有环境对个人的塑造,不能单纯归因为孩子“不够坚强”,而忽略每个人对压力的适应能力。更何况,研究也发现,越是成功的人,抑郁症发病几率更高;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抑郁症也高发。
运动是对抗抑郁的良好药方
何红波主任指出,抑郁症的产生、发展和预后,都和个人以及环境有很大关系。抑郁症到底能不能治愈,也是因人而异。如果没有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家庭环境支持,治疗也不规律,就很难治愈。他建议,第一,运动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非常重要。临床观察发现,抑郁症患者普遍缺乏运动,对于医生开出的运动处方也难以坚持。“建议性格内向的人可以多参与团队运动,如羽毛球等。”第二,规律的生活习惯也是预防抑郁发作的良方。
抑郁症治疗不要擅自停药或换药
“一旦被诊断为抑郁症,仅仅听亲朋好友劝解或自己瞎琢磨,想着自己注意调整就能好,这都是误区。”李凌江表示,抑郁症是一种病症,而不仅是一种情绪,指望抑郁症能靠自己调养治愈,就像一个高烧39℃的病人靠泼一盆冷水治好、心脏病病人多躺躺就痊愈一样是无稽之谈。
“抑郁症有三大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具体采用哪种方式,或多种方式配合治疗,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整体来看,药物治疗最为普遍。”李凌江提醒,抑郁症治疗坚持很重要,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的治疗方案定期治疗,根据情况随时调整治疗方案。李凌江呼吁,精神科医生要为病人树立信心,而患者要信任医生,不要擅自停药、换药。
对于生活中如何调试自我,减少压力,李凌江送给读者八个字:“顺势而为、随遇而安”。“想要快乐地生活,第一生活要有规律,第二要坚持锻炼,第三要努力做事,但是要学会随遇而安。”李凌江说。
抑郁了,求助更要自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