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名记者昨激情讲述鲁甸震区故事 大灾面前我们除了传播讯息更是有血性的公民(组图)
我是记者,也是救援队员。不论自己是生是死,也不能见死不救。—黄兴能(春城晚报)
现在想来,很多生动感人的画面漏拍了,有的可惜、有的后悔、有的也不应该拍。—张彤(云南日报)
到灾区采访我才发现,真正的新闻不是一些行头,而是与真相近一些、再近一些。—陈创业(云南网)
用自己的相机忠实地拍下自己所能看到的一切,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是我的阵地。—张广玉(昭通日报)
20名深入震区的一线记者、无数个感人的故事和见闻……昨日下午,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二楼报告厅内,一场“参加鲁甸6.5级地震抗震救灾媒体先进事迹报告会暨‘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选拔赛”激情上演。每个记者都将自己在鲁甸震区的一个个碎片提取,并用最质朴的语言表达出来。于是,来自一线的画面不仅仅只存留于他们的脑海中,更撼动了现场的听众。他们口中的一个个片段、一个个细节,都让大家感受到了面对灾难时的众志成城和坚韧不拔。
活动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省记协、省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举办,此次演讲赛将选拔出代表我省参加全国“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赛的选手,并选拔出10人参加全省媒体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来自本报的黄兴能及省内各兄弟媒体多位记者,在会上讲述了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记者除了传播第一手讯息,在大灾大难面前更是有血性的公民。
地震发生后,春城晚报第一时间派出采访队。黄兴能,正是第一批奔赴震区的记者。一路上,他用相机记录着身边的一切,发回第一手讯息。到达震区后,原本就拥有另一重身份—“蓝天救援队成员”的他,一边扛着相机、一边紧张地救援。他的演讲中,始终围绕着工作和生活这两个主题,他认为,在大灾面前,记者就应当忠实地记录眼前的一切;而作为一个公民,更应该勇敢承担起救死扶伤的义务。
小江,这也许会成为黄兴能这次震区采访经历中不会忘记的名字。“一个老乡向我发出求救,自己的孩子小江还掩埋在废墟中。身边没有足够的救援设备,徒手清理现场,眼看即将进入黑夜,救援难度明显加大。母亲在废墟中呼喊‘小江快出来,这么多叔叔在找你,你干嘛还一直躲着?’泪水决堤,不管环境多艰难,生要见人死要见尸。一群爷们甩开膀子,用尽全力寻找小江。也许是孩子听到了母亲的呼唤,这个年轻的生命从废墟中解救了出来。”
昨天的演讲会上,来自昭通日报的张广玉应该是获得掌声最多,也最激情的演讲人。没有标准的普通话、没有挺拔帅气的西装,这个曾经有十余年军旅生涯的记者数度哽咽。作为第一个进入震区、第一个向外发布震区图片的记者,他分享了自己的震中感动。
张广玉一路进入震区,看到的都是纷纷向外逃离的老乡。第一时间里,除了部队和医疗人员,骑着摩托车、背着摄影器材的他成了一个孤独而坚强的背影。“这一进去,就是一个月的时间。当我的孩子给我打电话,问我何时回来,回家后要给我洗脚。那一刻我哭了,在震区,无论是受灾群众还是伸出援手的救援队员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温情的故事。”
新闻记者不是战士,可在大灾面前都有一颗战士般的决心。当大灾过去后,回忆这些除了感动还是感动。“在奔赴一线前已经给自己打了‘预防针’,生离死别这都是不可回避的,没想到一个小女孩的笑声,成了我至今仍记忆犹新的回忆。这个围着姥姥乐呵呵的小女孩10个小时前被埋在了自家垮塌的房屋下,是姥姥徒手将孙女挖了出来。经历了这一场生死浩劫,小女孩没有哭泣怯懦,而是爽朗和天真。来自震区的这一份乐观,深深地打动着我。”昆明广播电视台记者肖雨迪说。
“算一下,进入这个行业刚1年3个月的时间,是真正的‘新兵蛋子’。刚入行时,我一直认为媒体记者是衣着光鲜,能与各行各业侃侃而谈。而这次被云南网派到震区采访我才发现,真正的新闻不是一些行头,而是与真相近一些、再近一些。在一线采访,抛去不必要的行头,带上采访工作最需要的东西,一个村子一个村子、一位村民一位村民,钻进最基层。如今采访早已结束,我还会看当时的采访笔记、图片,我找到了自己一直在寻找的记者模样。”云南网记者陈创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