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3日,国家卫计委疾控局发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据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介绍,相比于2007版的膳食指南,新的平衡膳食宝塔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四降一升”,水果、动物性食品、大豆和盐的推荐量下降,饮水推荐量上升。从新膳食指南可知,不仅部分食物的推荐量发生了变化,在吃法上也应该做一些调整。
谷薯类:谷类“整粒”吃
谷类包括小麦、稻米、玉米、高粱,而红小豆、绿豆、芸豆等杂豆类本不是谷类,但如“整粒”食用,与全谷物特征一致,也是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矿物质及其他营养素的来源。膳食指南推荐:成人每人每天平均摄入谷薯杂豆类应在250~400克之间,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共50~150克,新鲜薯类50~100克。
因此,可将全谷类和杂豆融入每日三餐主食中,小米、玉米、燕麦、全麦粉等都可和精白米面搭配,如果早餐吃小米粥、燕麦粥、八宝粥等,午餐或晚餐可在面粉中加玉米粉、荞麦粉等,或选用全麦粉做馒头、面条,白米中放些糙米、燕麦、黑米、薏米等,按照全谷物1/3的比例来烹制米饭。
杂豆除了可以熬粥和制成面粉做面条、馒头外,还可制成豆馅做包子或糕点,或将芸豆、花豆、红豆煮松软,混合番茄酱后制成美味凉菜,又或绿豆或红豆发芽后做拌菜或炒菜,都不错。
由于全谷类食物入口感觉粗糙,对此,可发挥厨房炊具的作用。例如用电饭煲、高压锅烹煮八宝粥,用电蒸锅蒸玉米棒、杂粮馒头、红薯,均可使其口感柔软。还可加入芝麻粉、葡萄干和大枣等,使全谷类食物更美味。
果蔬:深色蔬菜占一半以上,水果要选低糖的
新膳食指南虽对蔬菜推荐量不变,但强调深色蔬菜最好占到一半以上,这是因为深绿色、深黄色、紫色及红色等蔬菜,它们的植物化学物和微量营养素含量较高。
买蔬菜,除了考虑新鲜和应季外,品种也要多变换,每天至少达到5种以上。而且在食用土豆、芋头、山药、南瓜等含碳水化合物较高的蔬菜时,要减少主食摄入量。对于适合生吃的蔬菜,可作为饭前饭后的“零食”和“茶点”。如需加热处理,应遵循“先洗后切、开汤下菜、急火快炒、炒好即食”的原则。
新膳食指南中水果推荐量变化不大,不过建议大家选含糖量低的水果。枣、椰子肉、香蕉、雪梨等含糖量较高,而草莓、柠檬、杨梅等含糖量较低。一个三口之家,一周应采购4~5千克的水果。平时,把水果放在容易看到和方便拿到的地方。有小孩的家庭,要注意培养孩子吃水果的兴趣,家长以身作则,让水果成为饭前饭后必需的食物,并可通过讲述植物或水果神奇故事、摆盘做成不同造型,来吸引孩子,从而增加水果的摄入量。
肉类:少“大荤”多“小荤”
肥肉脂肪含量高,就一定不能吃了吗?并不是,依然可以吃,但不宜多吃,动物内脏健康人群也可以吃,但慢病患者就要限制了。推荐每天鱼、禽、肉、蛋的摄入量120~200克之间,有条件可以优选水产品、禽类和鸡蛋,少吃畜肉和加工类肉制品。
总之,吃肉主要讲究适量,尽量把动物性食物安排到每餐中,既不集中过量食用,也不清汤寡水,不见一点荤腥。食材变“大”为“小”,比如切丝切片等,既满足了口舌之欲,又能控制食量。少做“大荤”,搭配大量蔬菜多做“小荤”,这样既控制了肉类,又可增加蔬菜摄入。
奶、豆、坚果:每天一杯奶,经常吃豆制品,适量吃坚果
新膳食指南建议,每人每天应摄入相当于鲜奶300克的奶类及奶制品,大豆和坚果制品的推荐量减少到每日25~35克。
在家吃饭,早餐饮用一杯牛奶(200~250毫升),午餐加一杯酸奶(100~125毫升)。儿童早餐吃2~3片奶酪,课间喝一瓶牛奶或酸奶。还要经常吃豆制品,每周可轮换食用豆腐、豆腐干、豆腐丝等,如早餐安排豆腐脑和豆浆,或者午餐、晚餐可以食用豆腐、豆腐丝(干)等做菜,既可变换口味,又能满足营养需求。
至于坚果,可当两餐之间的零食食用,还可烹饪入菜,如西芹腰果、腰果虾仁,还可和大豆、杂粮等做成五谷杂粮粥。
油盐糖:口味是可以养成和改变的
新膳食指南进一步强调盐的摄入量要少于6克,而且还增加了对糖的限制,建议少喝含糖饮料,少吃甜味食物。其实,想要适应清淡的饮食,还有一些烹饪技巧可帮助我们减油盐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