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之,中国古代的远洋船队却没有船员患坏血病的任何记载。郑和七次下西洋,从来没有闹过一次坏血病。后来调查中国船员的食谱发现,是绿茶、黄豆及中国船员用木桶在船上种植新鲜菜。它们富含丰富的维他命C,使中国船员免遭坏血病之苦之害。
本文摘自中新网 作者:吴启基 原题为:《名人吃喝那些事儿:饮食不只是吃吃喝喝》
中国人自古就有食色性也的想法,一个普通人既是如此,一个名人,就更精彩。笔者对于饮食,只求温饱,并没有庖厨的经验、伙食的认识,但对名人的饮食故事,却有莫大的兴趣。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中国历史积淀丰厚,地域广大,到处的饮食文化,千里不同风、万里不同俗,根据各地的食材物产,可以在杯盘碗碟之间互争长短,各自精彩,而且,肯定又是源远流长。客观环境如此,长期来围绕吃喝,也就有了许许多多引人入胜的逸闻趣事。
最近看到的《名人吃喝那些事儿》(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是对名人饮食文化的问本寻源,也对涉及这些名人的一次厨房厨艺大追查。
可贵的是,本书图文并茂,写法远学术而就轻松,65个名人饮食故事,资料翔实。有好些是以前未之前见的“新视觉”、“新味觉”。本书所写名人,从中国的第一位宰相伊尹到殿后的当代著名学者于光远,其中对和东南亚关系密切的中国明代大航海家郑和,更有不少新发现和新说法。该书每人写个千多两千字。上桌美味,看是一碟碟的小菜,却使四方看官、八县老饕感受到“阅读的饱感”。
该书介绍先从将饮食的色香味融入治国方略的伊尹开始。题目是吸引人的《从厨子到名相》,中国自古有“治大国若烹小鲜”之说,说的就是此君。
研究者说,伊尹原名伊挚,尹为官名,甲骨卜辞中称他为伊,金文则称为伊小臣。伊尹是中国第一位食神,他是首个运用“调和之法”操作烹饪的庖厨,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宰相。
关于伊尹的出生,也富有高度神秘的神话色彩。古代两本大书《吕氏春秋》与《水经注》,全都记载:当年一位有莘国的女子在采桑时,无意间在一棵大桑树的树洞里,拣到一名身带血丝的男婴。女子把弃婴抱去献给国君,国君再把他“转赠”给他身边的一位厨子,也就是后来伊尹的老爸。国君赐男婴姓“伊”,这就是伊尹的出生和来历。
过后有人追查弃婴来历,这才弄明白:他的母亲住在伊水边,梦中神人告诉她,看到家里的石臼出水,赶紧往东走,千万别回头。第二天早上,她看到石臼果真出水,赶忙喊邻居逃命。她往东走了几里地,忍不住回头一望,大事不好!自己的家,果然已成泽国。可是,说时迟,那时快,她的身体,也马上变成“空桑”(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