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古代士人饮食观:孔子曾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发布时间:2021-12-26   来源:网络整理    
字号:

  自先秦以来,人们就非常注意饮食与卫生、饮食与健康的关系,形成了进步的饮食观。孔子对饮食就很有讲究。他提出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要求,并主张十多个不食。

  自先秦以来,人们就非常注意饮食与卫生、饮食与健康的关系,形成了进步的饮食观。孔子对饮食就很有讲究。他提出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要求,并主张十多个不食。

古代士人饮食观:孔子曾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本文摘自:中新网,作者:,原标题为:《古代士人的饮食观:孔子曾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士人”是中国古代对知识分子的一种称呼。“士人”也称“儒生”“文人”。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士人的饮食生活与社会其他阶层相比,具有自身特征,这就是:“追求饮食艺术,雅致清逸的格调,不重奢华重美食。”从经济文化层面上看,士人有文化修养,大多衣食不愁,因此他们有精力和时间研究生活艺术,有条件讲究吃喝。古代士人的饮食方式多受其饮食观念的支配

  自先秦以来,人们就非常注意饮食与卫生、饮食与健康的关系,形成了进步的饮食观。孔子对饮食就很有讲究。他提出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要求,并主张十多个不食。其文曰:

  食而,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恶臭,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从孔子所说的“不食”看,大部分符合卫生标准,依然是今日应循的饮食原则。如,“”“”是指饭受热而变质、变臭,鱼腐烂变质为“馁”,肉腐变质为“败”,腐败变质的食品,对人体危害极大。

  “失饪不食”,指不吃烹调不当的食品。“沽酒市脯不食”,是说街上买的散装食品和饮料,有的不洁净,不能随便吃。“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是说饮食要以五谷为主,肉类不宜过多。“不多食”,是说饮食要适量而止,不可暴饮暴食。

  总之,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这么多不符合卫生标准而不食的主张,是难能可贵的。

  在中国古代士人的饮食观中,非常注意合理的饮食结构。汉唐时期,人们便主张采用谷、果、菜、畜等混合食物,以保证食物营养成分合理搭配。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中指出,每食“常须少食肉,多食饭”。这种以谷物为主肉类为辅的食物搭配原则,符合营养保健的要求。

  古代士人还普遍认为应节制饮食,反对大量食用美味佳肴,这样做会增加胃的负担,影响消化。《吕氏春秋本生》说:“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孙思邈也认为,吃得过多会使人短命。他在《千金要方养性》中说:“宿食不消,未逾期月,大小皆病”

  明末清初著名剧作家李渔,多才多艺,对饮食也很有讲究。在其《闲情偶寄》一书“颐养部调饮啜”中对饮食之道作了专门评述。李渔的饮食观与传统的饮食养生理论不尽相同,比如他认为,“食色性也,欲藉饮食养生,则以不离乎性者近是”。即饮食要根据每个人的“性”来安排。“性”,意为性情、习惯。由于“性”因人而异,故《食物本草》一类书上规定的饮食忌讳未必适合每个人。

图说天下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