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健康意识的觉醒,我国参加运动的人越来越多。健身跑、健步走、自行车、水上运动、登山攀岩、射击射箭、马术、航空、极限运动等健身休闲项目开始走进老百姓的生活。
“运动是把双刃剑,有运动就很可能出现伤病。在国际上,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比较好,老百姓更重视运动、健康和运动伤病。他们视运动为生命,伤病经治疗后还要重返运动。不仅运动员如此,老百姓也是这样。而在我国,病人通常会‘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绳’。一是因为许多人存在运动误区,不掌握科学的运动方法,因此受伤的人越来越多;二是当出现运动伤病的时候,不了解合理的求医治疗过程,经常贻误病情,缺乏对运动医学的认知。” 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所长、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主任委员敖英芳教授近日就运动医学与大众健康问题接受了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的采访。
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1959年在北医三院成立,是国内最早成立的、中国最大的、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运动医学研究所,涵盖运动创伤、运动营养、运动康复和运动医务监督四个专业,拥有一批国内知名专家,技术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为国家各级运动员、各类体育赛事及全民健身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和安全保障。
今年恰逢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建所60周年。敖英芳介绍说,研究所发展的60年是中国运动医学事业发展的缩影。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运动医学的重要性。1955年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前身)开始开展运动医学工作,并于1959年1月成立了我国第一个专门的运动医学研究所。研究所最初适应国家竞技体育的发展,为运动员保驾护航。专门为国家运动员、芭蕾舞团、京剧武生等特殊职业的运动人群提供服务。
1978年改革开放大潮来袭,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运动医学研究所开始面向老百姓服务。把为运动员服务的高精尖、优良的医疗服务提供给老百姓,服务的群体发生变化。更精细、更好的康复、临床效果得到了老百姓的高度认可。在为百姓服务的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反过来为运动员服务,二者形成良性互动。敖英芳认为,运动医学在改变服务模式和群体的过程中,获得了更进一步发展的良好契机。
改革开放后,通过与国外的学习交流,大家逐渐发现运动医学的亮点,开始纷纷引入。但以往开设运动医学的部门都归属在体育口,只有运动医学研究所是在医学编制内,医疗技术水准高。全国其他地方从临床医院的角度进入到运动医学领域还是在2008年奥运会前后。在当时举办的奥运会运动医学大会上,中华医学会决定于2007年筹建以医院为主的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内容涉及体育、医疗、康复等领域。在国家体育总局医学研究所李国平(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第一任主任委员)、敖英芳等人的发起下,以研究所多年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再经过11年的发展,运动医学事业已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建立起来。目前除了青海、西藏之外,各地都设有运动医学的学术组织团体,如地方医学会、医疗会、医师学会等。
据敖英芳介绍,运动医学研究的是运动、过度运动和不运动对于我们人体的生理、机能代谢所产生的影响和变化。运动和过度运动通常是指运动员,他们是向生理极限挑战。不运动是对老百姓平时很少参加运动而言。运动医学无论在国际上还是在我国,都是一门新兴的、与众多学科有交叉的学科。人们对于运动医学的认知不像其他学科那样清楚,有些人会把它与骨科相混淆。
许多人以为运动医学科是骨科、骨关节内的一点点事儿,其实它是包括运动内科、外科、康复、营养生化、运动解剖、运动机能学研究的综合性交叉学科。运动医学在运动创伤外科领域与骨科有部分交叉,从大的运动医学角度讲,运动创伤包括头、眼、口、耳鼻喉、胸腹等一系列的损伤。从外科角度讲,运动医学科包含关节、肌肉、韧带的伤病以及运动过程中出现的其他毛病。从内科角度讲,包含缺乏运动或者过度运动造成的疾病,如骨质疏松、心脏、肾脏、呼吸等方面的疾病。
从治疗的效果来看,在技术的区分上,运动医学科以更精细地、在治疗的基础上更好地恢复运动系统的功能为主。以前运动医学科专门为竞技体育服务,对运动员运动伤病的防护、治疗、康复,以及运动员最后重返赛场提供一个闭环的系统服务。重返赛场是对运动医学临床效果检验的标准。而一般的临床医学不强调这点,所以,对于运动医学临床治疗效果和治疗水平要求更高。为运动员服务的职业特性,从功能要求来说,对运动医学要求高。例如,运动医学有一项运动功能评定项目,测试患者术前术后的步态、压力、功能变化。这在一般的骨科领域是不做的,但对于运动医学专科来讲,是必须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改进治疗方案、手术效果、手术方案、对病人特殊的指导有重要作用。运动医学学科对于伤病的防控、治疗、康复是一体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