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养精气”,在二千多年前《黄帝内经》已经提出健康饮食的合理结构。现代人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精细化,鱼肉、果菜等在饮食结构中所占比例增加,导致饮食失调,疾病横生。因此,重建合理饮食对健康生活有相当意义。 《黄帝内经》中认为五谷即“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而在《孟子滕文公》中称五谷为“稻、黍、稷、麦、菽”,在佛教祭祀时又称五谷为“大麦、小麦、稻、小豆、胡麻”,再而后便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谷类有33种,豆类有14种,总共47种之多。五十年代起,我国从口粮制度管理出发,将粮食人为地分为主粮、杂粮,或称细粮、粗粮。大米和小麦被称为细粮,所以五谷杂粮也泛指粮食作物。在古代,五谷没有粗杂粮的分别,随着研究深入,人们发现,粗杂粮除了与细粮一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外,还有多种治病防病功能。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肉蛋奶食品的增多,引起对食品精细化的要求,从而导致营养失调。肥胖病、高血脂、糖尿病等多种“富贵病”的产生无不与此有关。五谷杂粮“高热、多味、粗纤维”,可带来全面的营养,正是有利于人体的“三宝”,故常食而少得疾病。另外,五谷杂粮抗病能力强,—般不用喷施农药,自然无“残毒”之忧,部分杂粮还有抗癌作用。中国百岁以上的健康老人调查得知,长寿秘诀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多吃五谷杂粮,饮食清、素、淡,喝米粥、吃豆腐。需要说明的是,食疗是现代医学正规治疗的有益补充,不能取代正规治疗,那种以为食疗能够包治百病的想法是不正确。
能益脾胃,竹沥清热、除烦渴。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食治》中强调说,粳米用于胃热口渴、烦闷,能养 胃气、长肌肉;《食鉴本草》也认为,粳米有补脾胃、养五脏、壮 气力的良好功效。《本草纲目》引张耒《粥记》云:“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消化力薄弱的人最相宜。 此外,粳米在《伤寒论》等书的古方中亦多加入,用意各不相同:治“少阴病,下利,便脓血”的桃花汤(赤石脂、干姜、粳米),能益脾胃而补虚;治“伤寒解后,虚赢少气,气逆欲吐”的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半夏、麦门冬、人参、甘草、粳米),能滋养胃液;治阳明经热盛的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粳米),能益胃、保护胃气。
味苦,性平寒,能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利耳目,炼五脏渣秽。苦荞麦具有降血糖、降血脂、降尿糖、防便秘等功效。苦荞被誉为五谷之王,三降食品。出产于高寒山区,绿色天然,纯净无染。现代临床医学观察表明,苦荞麦面具有降血糖、降血脂,增强人体免疫力、疗胃疾、除湿解毒、治肾炎、蚀体内恶肉的功效,对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中风、胃病患者都有辅助治疗作用。苦荞是自然界中甚少的药食两用作物,在《千金要方》、《中药大辞典》及相关文献中对苦荞都有记载:可安神、活气血、降气宽肠、清热肿风痛、祛积化滞、清肠、润肠、通便、止咳、平喘、抗炎、抗过敏、强心、减肥、美容等功效。特别是独特成份--苦荞黄酮(芦丁),功效非常独特,能有效地预防和调理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糖尿病、消化系统及呼吸系统疾病,效果显著,同时提高人体的免疫力。适合人群:肥胖者、经常在外用餐人士、长期驾、乘车的人、管理工作者和常坐办公室人士、经常饮酒人士、便秘者、“三高”人士等。
补中益气;健脾止泻;缩尿;剑汗;解毒。适于脾胃虚寒泄泻;霍乱吐逆;消渴尿多;自汗;痘疮;痔疮等症。糯米是一种温和的滋补品,有补虚、补血、健脾暖胃、止汗等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反胃、食欲减 少、泄泻和气虚引起的汗虚、气短无力、妊娠腹坠胀等症。 糯米有收涩作用,对尿频、自汗有较好的食疗效果。糯米食品宜加热后食用。糯米不宜一次食用过多。糯米性粘滞,难于消化,不宜一次食用过多,老人、小孩或病人更宜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