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怕食者少食”。生性不喜吃之食物,如果勉强吃下去了,不仅不利于健康,反而会招致疾病。李渔指出:“凡食一物而凝滞胸膛,不能克化者,即是病根,急宜消导。”“故性恶之物即当少食,不食更宜”。
三是“太饥勿饱”。即要控制饮食,不要因饥饿而暴饮暴食。李渔认为:“欲调饮食,先匀饥饱。”如何才能使饮食均匀呢?李渔指出:“大约饥至七分而得食,斯为酌中之度,先时则早,过时则迟。然七分之饥,亦当予以七分之饱,如田畴之水,务与禾苗相称,所需几何,则灌注几何,太多反能伤稼,此平时养生之火候也。”
四是“太饱勿饥”。李渔说:“饥饮之度,不得过于七分是已。”然而,“又岂无饕餮太甚,其腹果然之时?是则失之太饱。其调饥之法,亦复如前,宁丰勿啬”。李渔还以常见的生活现象来证明这一道理,他说:“贫民之饥可耐也,富民之饥不可耐也,疾病之生多由于此。”李渔既反对暴饮暴食,也反对饱一顿饥一顿,这样都会导致疾病。
五是“怒时哀时勿食”。人的情绪与饮食有直接的关系,李渔认为:“喜怒哀乐之始发,均非进食之时。然在喜乐犹可,在哀怒则必不可。”这是因为“怒时食物易下而难消,哀时食物难消亦难下”。因此,“俱宜暂过一时,候其势之稍杀”。即等怒哀之情平定之后再进食,这样虽然过了进食的时间,但对身体有利。因为“饮食无论迟早,总以入肠消化之时为度。早食而不消,不若迟食而即消,不消即为患,消则可免一餐之忧矣”。
六是“倦时闷时勿食”。李渔指出:“倦时勿食,防瞌睡也。”人在困倦时,就要瞌睡,此时进食,“则食停于中,而不得下”。李渔还说:“烦闷时勿食,避恶心也。”人在烦闷时,必难受恶心,此时进食,吃下去的食物,“非特不下,而呕逆随之”。李渔认为“食一物,务得一物之用。得其用则受益,不得其用,岂止不受益而已哉”!因此,在遇到倦时闷时,不要进食。
李渔所提出的六条饮食方法,均有一定的道理,按此方法饮食,将有助于身体健康。
清代著名学者袁枚对饮食也有很深的研究。他曾任溧水、江浦等地的知县,从40岁起便隐退南京小仓山,筑“随园”,以文会友,论文赋诗,不再从政。袁枚一生著作甚多,其中《随园食单》是他晚年撰写的一部烹饪专著,是一部系统地论述烹饪技术和南北菜点的重要著作。
袁枚认为,烹调如同做学问,应“先知而后行”。在“须知单”中,他列出了20条烹调须知事项,实际是烹调的基本方法。其中有:饮食、洗刷、调剂、搭配、火候、迟速、变换、器具、上菜、多寡洁净、用纤(勾芡)、选用、补救等。在“戒单”中,袁枚提出饮食应破除不良陋习。如他提出要“戒耳餐”。何谓“耳餐”?“耳餐者,务名之谓也”。他指责饮食一味炫耀,片面追求肴馔华贵者:“贪贵物之名,夸敬客之意,是以耳餐非口餐也,不知豆腐得味远胜燕窝,海菜不佳,不如蔬笋。”袁枚还主张“戒目餐”,“目餐者,贪多之谓也”。袁枚说:
多盘叠碗,是以目食非口食也。不知名手写字,多则必有败笔,名人作诗,烦则必有累句。极名厨之心力,一百之中,所做好菜,不过四五味耳,尚难拿准,况拉杂横陈乎?
袁枚还以自己亲身经历证明饭菜太丰富反倒使人生厌。他说:“余尝过一商家,上菜三撤席,点心十六道,共算食品,将至四十余种。主人自觉欣欣得意,而余散席还家,仍煮粥充饥。可以见其席之丰而不洁矣。”
良好的饮食习惯,合理的食物搭配,加之乐观旷达的情绪,可以使人克服生活中的各种困难,战胜疾病,健康长寿,充分享受人生的乐趣。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活了八十多岁,是一位高龄老人。到晚年,依然耳聪目明,甚至还能上山捡柴。陆游长寿,与他善于调整身体,饮食起居得宜有直接关系。他有诗云:“吾身本无患,卫养在得宜。一毫不加谨,百病所由滋。”陆游非常注意日常生活防病,“衣巾视寒燠,饮食节饱饥”,“起居饮食每自省,常若严师、畏友在我傍”。他晚年总结自己的养生之道,第一条便是饮食有度:“朝晡食饮,丰约惟其力,少饱则止,不必尽器。”(《渭南文集》卷20《居田记》)其次,饭后散步,“食罢,行五七十步,然后解襟褫带,低枕少卧,此养生最急事也”。在日常饮食上,陆游喜欢吃素,认为食素胜于食肉。“唐安薏米白如玉,汉嘉栮脯美胜肉。”陆游尤喜喝粥,他有一首《食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