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推进全民营养计划。加强全民膳食营养和健康知识普及,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营养与膳食宣传教育,推广平衡膳食、合理营养等健康知识。实施国民营养计划,开展营养方面的健康教育,减少超重、肥胖等营养问题对健康造成的损害。在全市儿童与乳母营养健康监测项目地区开展每5年1次的监测工作,定期收集0—17岁儿童青少年和乳母营养健康状况数据,分析和发现他们在营养和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与成人慢病营养监测相结合,为政府制定全人群的健康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状况监测。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县(市、区)开展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监测工作,定期收集试点地区学生的营养与健康状况,对营养改善计划效果进行评价。到2030年,营养缺乏疾病发生率显著下降,全市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降低20%,居民超重、肥胖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市卫计委、市教育局、市农业局、市粮食局、市体育局、市食品药监局负责)
19.强化控烟限酒。加强全市控烟法治建设,运用法律、价格、税收等手段提高控烟成效。强化公共场所控烟监督执法,做到城市无烟草广告,室内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有明显禁烟标识,无烟区没有吸烟现象。加强控烟宣传教育,创新烟草控制大众传播的形式和内容,提高公众对烟草危害的正确认识,促进形成不吸烟、不送烟的社会风气。营造支持性环境,推行无烟社区、无烟单位、无烟学校、无烟家庭等无烟环境创建,提高戒烟干预能力。到2030年,逐步实现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降至20%以下。加强限酒健康教育,控制不良的酒精消费习惯,节制饮酒。对酒精使用造成相关疾病的个人及其家庭提供预防和治疗干预服务。加强烟酒生产与销售监管,开展烟草流行和有害使用酒精监测,严禁向未成年人销售烟酒。(市卫计委、市委宣传部、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税务局、市体育局、市法制办、市烟草专卖局、市食品药监局负责)
20.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实施体育惠民政策,扩大全民健身工程的惠民、利民范围,提高便民程度。抓好城市10分钟健身圈、农村体育中心户项目建设,积极引导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加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全民健身投入。将现有体育中心、奥林匹克后备人才学校等打造成集全民健身、体育培训、竞赛表演等于一体的综合区域。加大城市绿肺建设投入,完善东湖山健身服务设施,建成群众休闲、徒步健身的户外运动中心。加大政府投入,积极引导社会力量,盘活存量资源,改造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建设小型化、多样化的健身活动场馆和健身设施。到2020年,县(市、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和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体育健身设施覆盖率达到80%,2025年实现全覆盖。到2030年,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低于2.02平方米。
促进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培训、管理制度体系。健全群众开展健身活动引导、管理、计划制定等工作机制。推动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鼓励营利性体育场馆设施定时免费或低收费对社会开放,免费开放人次逐年提高。到2030年,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3名,城乡居民《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达93%以上。(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市住建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城管执法局、市城乡规划局负责)
21.健全体育健身服务体系。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三纳入”,在全市形成崇尚和参加体育健身的社会风气,体育人口逐年增加,增长比例不小于0.6%,到2030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不低于188万人。在全市继续倡导推行全民健身“五个一”工程。通过政府搭台、社会组织、群众参与,倾力打造群众活动品牌,使全民健身活动广泛深入,丰富多彩,每年组织开展群众体育活动300场次以上。创造性开展迎新年马拉松、元宵登山、德阳体育日、全民健身日、城市定向比赛等品牌体育活动。鼓励实施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计划,切实保障中小学体育课课时,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加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举办校、县、市三级赛事体育活动。大力推广“校园足球”等青少年体育项目,制定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促进青少年培育体育爱好,掌握两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加大对“三大球”投入,加强对省队市办足球项目支持,进一步完善竞赛机制,形成大中小学有机衔接的训练和联赛体系,打通人才持续成长通道,建立健全人才储备体系。(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市残联、市发改委、市财政局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