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推进职业病危害源头治理。推进职业病危害源头治理,开展职业病危害基本情况普查,健全有针对性的健康干预措施。严格执行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和标准,进一步建立完善职业病防治责任体系及重点职业病监测与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报告和管理网络,遏制尘肺病和职业中毒高发势头。建立分级分类监管机制,对职业病危害高风险企业实施重点监管。开展重点行业领域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和“职业卫生规范化企业”创建工作。强化职业病报告制度,开展用人单位职业健康促进工作,预防和控制工伤事故及职业病发生。加强个人辐射剂量管理和放射诊疗辐射防护。(市人社局、市环保局、市卫计委、市安监局按各自监管领域分别负责)
32.促进道路交通安全。着力建立完善行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抓好以道路运输和水上交通为重点的行业安全专项整治,加强安全风险和隐患识别、管控和治理工作,实行台账管理、动态管理。建立健全从业人员安全生产长效教育培训机制,加大对行业非法行为打击力度,探索行业重点领域强制实施安全生产强制保险制度、保险中介参与行业安全监管机制;运输企业从业人员上岗前培训及体检率达到100%。(市道安办、市公安局、市交通局、市经信委、市住建局、市卫计委、市安监局、市质监局负责)
33.预防和减少伤害。加强社会面安全防范控制,开展面向未成年人、老年人的专门性安全防范宣传,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在幼儿园、学校及老旧社区等未成年人、老年人主要聚集地区增设防范措施,预防各类违法犯罪。加强易肇事肇祸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扬言报复社会人员排查管控,严防发生针对婴幼儿、未成年人、老年人的极端案事件。严厉打击街面违法犯罪,努力遏制针对未成年人、老年人的街面抢劫、抢夺犯罪活动,严厉打击拐卖贩卖儿童和针对老年人的诈骗等突出犯罪行为,使针对儿童与老年人的伤害案件、意外事件数量逐步下降。加强部门协作配合,深化行刑衔接,严厉打击社会面制假售假、假冒伪劣犯罪。完善口岸核辐射、生物、化学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测、预警、报告和处置工作机制。(市公安局、市委政法委、市教育局、市卫计委、市安监局、市工商局、市商务局、德阳海关负责)
34.强化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加强全民安全意识教育和应急救护知识技能普及与培训。到2030年,城乡公共消防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构建体制合理、运转顺畅、处置高效的交通运输应急救援工作体系,提高防灾减灾和应急能力。加强突发事件卫生应急能力建设,为早期预防、及时发现、快速反应和有效处置提供可靠保障。建立立体化紧急医学救援体系,提升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到2030年,建立起覆盖全市较为完善的紧急医学救援网络,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和紧急医学救援能力达到全省先进水平。进一步完善医疗急救体系,提高救治效率。切实做好灾后心理辅导工作,预防灾后身心二次伤害。到2030年,力争将道路交通事故死伤比基本降低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市卫计委、市质监局、市安监局、市公安局、市政府应急办负责)
35.保障食用农产品和食品安全。稳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大宗食品或重点食品溯源体系建设。推动食品生产单位完善内部质量控制系统。加强食品经营环节风险防控,开展针对性专项治理,着力解决食品安全领域重点问题。对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实施重点监管,预防、杜绝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行为,明显降低食品安全风险水平,探索建立市场经营户信用评价机制和不良经营户退出制度。建立风险评估与风险分级管理、准入准出机制、信息公开与互联互通、责任追究与损害赔偿等规范,进一步完善全过程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全过程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体系。构建全过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科学制定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抽检计划,扩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范围、品种和项目。建立食品安全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分工协调制度,推动风险评估与食品安全监管有效衔接,强化风险控制,明确风险控制水平。制定检测和评估具体要求,以及督促整改、发布风险信息等治理措施。(市食品药监局、市农业局、市粮食局、市卫计委、市质监局、市检察院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