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文艺批评 宋嵩: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近期“80后”中篇小说创作观察
多年前,在梳理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的文学创作成绩时,学者孟繁华曾经提出过一个令人惊讶的观点:新世纪十年的中篇小说是一种“高端艺术成就”,中篇小说是“百年中国文学成就最大的文体”。他非常肯定作家们借助中篇小说这一文体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发现边缘经验的热情,并认为文学“是处理人类精神事务的一种方式,是作家介入现实、维护人类最高正义和理想的一种方式”。但中篇小说文体被孟老师所关注的这些文学特质,恰恰是“80后”小说自面世以来所普遍欠缺的——“80后”小说社会性薄弱、思想内涵浅显。如今,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也很快就要过去,“80”后作家也渐近不惑之年,批评家宋嵩观察到,“80后”长篇小说创作孱弱,短篇小说也仍然在寻找突破格局的可能。相较而言,无论是在叙事能力上,还是在生命体验与情感体验的深广度上,“80后”作家的中篇小说的创作都达到了值得肯定的水平。中篇小说已经成为“80后”一代作家对时代、对社会发声的重要途径。在去年末今年初公布的几个文学排行榜上,“80后”中篇小说所占据的位置也为这一判断提供了有力的佐证。本文是对近些年“80后”创作的清点和速写,作者认为,“80后”作家的勃勃生机和淋漓元气、胸中块垒和幽愤郁结、历史思索和人生感触,需要通过一种最适合自己的文体去抒发和传达,他们将自身的生命体验与中篇小说文体合而为一,正在把更加丰富、多姿而又深邃的艺术世界向读者来呈现。
作家陈忠实曾为海明威在总结创作经验时所说的“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这句话击节叫好。在他看来,“属于自己的句子”即是指“作家对历史和现实事象的独特体验,既是独自发现的体验,又是可以沟通普遍心灵的共性体验”[1],作家以此来彰显独立的个性。而在笔者看来,“属于自己的句子”还应该包括与作家个性、风格、创作能力相适应的表现形式,并由此达到内容与形式协调统一的创作境界。
多年前,在梳理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的文学创作成绩时,孟繁华曾经提出一个令人惊讶的观点:新世纪十年的中篇小说是一种“高端艺术成就”,中篇小说是“百年中国文学成就最大的文体”[2]。这一判断建基于对时下“长篇小说热”的虚假繁荣和短篇小说创作不断萎缩的清醒认识之上,具有振聋发聩的意义。从文学“是处理人类精神事务的一种方式,是作家介入现实、维护人类最高正义和理想的一种方式”的文学观念出发,他肯定了作家们借助中篇小说这一文体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发现边缘经验的热情。值得注意的是,中篇小说文体被孟老师所关注的这些文学特质,恰恰是“80后”小说自面世以来所普遍欠缺的。这一观点的提出,不啻为“80后”小说社会性薄弱、思想内涵浅显的痼疾开出了一剂对症良药。
如今,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也很快就要过去,正在向着不惑之年迈进的“80后”作家们,其小说创作状况究竟如何?在笔者看来,“80后”长篇小说创作的孱弱已经成为不争的共识,读者还在翘首盼望能够拿得出手的作品问世;而由于短篇小说文体自身的局限,作者们在进行艺术探索的同时也仍然在寻找突破格局的可能。相较而言,无论是在叙事能力上,还是在生命体验与情感体验的深广度上,“80后”中篇小说的创作都达到了值得肯定的水平。中篇小说已经成为“80后”一代作家对时代、对社会发声的重要途径。在去年末今年初公布的几个文学排行榜上,“80后”中篇小说所占据的位置也为这一判断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从以上简单的对比可以看出,无论是与前辈作家进行纵向比较,还是对同年龄段各类文体创作进行横向比较,“80后”作家的中篇小说创作成绩都堪称不俗。可以说,中篇小说正在逐渐成为属于“80后”自己的文体,“80后”作家通过中篇小说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句子”。